* 投资往来滞後于贸易的飞速发展 * 大量的机会与挑战并存 撰稿: 全球经济记者 魏伦 编译:隋芬/洪曦/张荻/兰秀娟 路透巴林10月17日电 从表面看,富含石油资源的海湾经济体与迅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当属绝配.但其面临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即需要打消对他们只会是表面联姻的猜疑. 两个地区若想增强彼此间的关系,则必须打破延缓投资发展的诸多障碍,解决缺乏资本需求的问题,并克服巨大的文化与语言差异.海湾与亚洲地区目前只有很基本的往来:前者向亚洲出口石油与天然气,再使用部分石油美元从亚洲进口制成品、建筑业服务以及多数为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 "亚洲与中东,特别是海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正在日渐上升.这意味着,区域内的投资必然会增长与成熟.但这个过程可能会较为缓慢,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非短短几年."香港丝路顾问公司(Silk Road Associates)董事总经理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称. 他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周末组织的巴林会议上发表了上述言论.这次会议旨在探索海湾与亚洲之间的地缘经济与战略联系. 无论这两个地区的关系如何发展演化,能源将始终是关系的核心.据经济学人讯息部(EIU)预计,到2017年,亚洲将成为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最大的贸易夥伴.GCC成员国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科威特、卡塔尔、阿曼与巴林. 而到2030年,亚洲的石油消费将有90%需要依赖进口,目前这个比重是75%. 2003-2009年间,GCC对亚洲的出口额大幅增长55%,达到1,740亿美元,同期亚洲对GCC的出口则跳增70%,至810亿美元. 30年前,GCC六个成员国80%的贸易活动是与北美和欧洲开展的,时至今日,亚洲在其中的份额占到了50%. **石油进出口双向保障** 照此而论,两者间可视为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公众注意力通常集中在石油消费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上,但海湾石油生产国锁定可靠的亚洲买家同样意义重大,因为欧洲和美国已开始减少对海湾的依赖. 根据独立能源顾问Robin Mills的观点,这就是阿布扎比当局投资于韩国和日本战略石油储备的原因. "在石油出口安全的问题上,中国市场对海湾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表示.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并且占全球原油需求增幅的40%.中国6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并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沙特阿拉伯的第一大买家. 前美国驻沙特大使傅立民(Chas Freeman)表示,由此,沙特近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头号石化产品供应方.傅立民亦曾担任美国驻华公使. "东方不仅关乎出口导向型的海湾经济体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它也主导了海湾经济体当前的方向."傅立民称. 不过,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下常见的大规模投资却并未出现.例如中国,2009年GCC向该国投资了2.21亿美元,当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达到了900亿美元,而中国向GCC成员国的投资仅为1.85亿美元. 沙特和科威特正在中国合资投建炼厂,不过鉴于石油属于亚洲和中东地区多数国家的战略产业,因此外国投资者能得到的机会不多. 此外,海湾国家和中国无法提供彼此寻求的高科技.双方一致认为技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双方都有很高的经常帐盈馀,因此也不需要吸引资本.在金融领域,中国的资本管制亦限制了海湾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尽管上周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刚在北京开设了一所办公室. 一些中国企业寻求海外发展以降低成本,海湾国家将会是它们的选择. "不过,这些预期在海湾国家很难实现,因为当地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中科院杨光称. **文化差异** 中国和GCC自2004年起开始磋商的自由贸易协议,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非石油贸易和投资流动,但克服不了被与会者称之为"相互缺乏了解"导致的双方之间的隔阂. 傅立民指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因政治和商业结构的"巨大差异"而产生摩擦. 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n Foundation)的资深研究员Afshin Molavi表示,亚洲和海湾国家从未有效地通过社会、文化和宗教纽带,来加强彼此间的融合. 两个地区的精英通常会将子女送入西方英语国家的高校,在那里建立起有影响力的"软实力"网络.Molavi称,例如中国在美国有近128,000名留学生,而在沙特只有大约50名. 若本次会议讨论了建立更具活力关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那它也会展示出这种经济潜力巨大的关系所蕴含的机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认为,中国企业与海湾投资者合作提高非洲粮食产量,可以弥补软实力的不足. 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迪拜已经成为数千家亚洲公司的落脚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利用这个城市做为开展中东和非洲业务的中心. 伊斯兰融资是亚洲和海湾银行业有待开发的合作项目,Mills认为,海湾产油国可以发挥其原料供应方的重要作用,参与到中国和其它地区的工业化项目当中. **时代变迁** 贸易方面,亚洲已经在提升价值链.现在电子和机械产品成了中国对海湾地区出口的最大门类,而非纺织产品. 能源和基础设施融资领域专家、美国Taylor-DeJongh公司董事长Terry Newendorp提到,中国正赢得更多的建筑合约,不过仍远落後于韩国.截至2011年3月的一年里,韩国包揽了GCC所有大型工程、采购和建筑合同订单中的47%. 2009年韩国电力(015760.KS: 行情)赢获了在阿联酋修建四座核电厂、价值186亿美元的合约,轰动一时. 当时韩国电力击败了法国的阿海珐(Areva),以及由美国通用电气(奇异,GE)(GE.N: 行情)和日本日立牵头组建的美日财团,再一次展现出经济力量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许多会议发言人表示,这种更大范围的地缘经济转变将从根本上推动海湾地区与亚洲关系的发展. 傅立民预计,以中东结束後殖民时代、西方世界陷入衰退及亚洲重新崛起为全球财富权力中心为标志的重塑"腐朽国际秩序"的过程,将带来广阔合作空间. 傅立民说,"西方大国背负的政治负担在东亚大多并不存在.GCC与他们(东亚)都彼此需要对方的合作,以解决随这些变化而来的国际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东亚和GCC的合作前景似乎前所未有的光明."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5-7-7 06:33 , Processed in 0.0470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