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右)、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左)与纽约曼哈顿区联邦检察官普里特·巴拉拉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通报案情。 美国指责伊朗策划谋杀沙特驻美大使事件不断发酵,美伊对峙情绪越来越严重。同时,沙特和伊朗的关系也日趋紧张。据悉,沙特已经着手将暗杀事件提交联合国,这一举动可能促发联合国对伊朗实施新制裁。对已经身处困境的伊朗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不少国际上的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的“刺杀”指控情节离奇,疑点颇多,美国紧紧抓住“刺杀事件”不放,实际上有着诸多深层考虑。 美伊各执一辞 近日,美国高调查宣布挫败一起企图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阿德尔·朱拜尔的阴谋,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圣城军”成员吴拉姆·沙库里和同时持有美国及伊朗护照的阿巴布希尔被起诉。 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11日称,两名伊朗人涉嫌通过雇佣墨西哥贩毒组织的办法,企图谋杀沙特驻美大使,并向以色列驻美使馆以及沙特和以色列驻阿根廷使馆发动袭击。美司法部表示,美方通过墨西哥贩毒组织内部的“线人”获知了这一信息,使这一“图谋”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美国司法部在一份声明中说,此次暗杀阴谋的幕后指使者与伊朗政府有关。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更公开称,伊朗政府起草、策划并指挥了这起阴谋。 美国总统奥巴马还表示,他将对伊朗采取最严厉制裁,并动员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伊朗。沙特当局也发表声明要求伊朗必须为其“敌对行为”负责。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表示,此事将使伊朗陷入孤立,同时将使波斯湾安全结盟关系强化,并使伊朗利益遭到更严格的制裁。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15日对美国指控伊朗参与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一事作出首次直接回应,称这一指控“荒谬且没有意义”。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哈梅内伊当天在发表公众演讲时说,美国试图通过提出一个没有意义的指控来寻找借口,以对伊朗发起舆论攻击,将伊朗描述为恐怖主义的支持者,但这一阴谋未产生任何效果,今后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就像美国以往的策略一样,这一阴谋不会奏效”。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16日也首次对此作出直接回应,称伊朗没必要暗杀沙特驻美大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当天援引他的话说,美国官员每天都想方设法为伊朗制造新的危机,这一次他们指控伊朗参与恐怖活动,但他们应该明白,恐怖主义是“没有教化的人”所做的事情,伊朗不需要做这样的事情。 伊朗外交部17日要求美国向伊朗提供涉嫌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的重要被告在美被押期间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引渡到伊朗在华盛顿的利益代表处。报道说,伊朗外交部北美司司长17日在召见瑞士驻伊朗临时代办时指出,根据国际惯例,美国有义务向伊朗提供重要被告在美押期间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引渡到伊朗在华盛顿的利益代表处,否则有违美国的国际权利和义务。 制裁或令伊朗雪上加霜 在美国的挑动下,沙特和伊朗关系日趋紧张,沙特众多政治分析人士公开呼吁同伊朗断交,伊朗议员则强调沙特“要对散布谎言付出代价”。 据阿联酋《海湾新闻》15日报道,数十年来,沙特与伊朗这两个中东强国一直在争夺伊斯兰世界的领导权。今年沙特出兵帮助巴林逊尼派统治者平定由什叶派领导的反政府示威活动,导致伊朗十分不满。 沙特媒体16日报道,沙特方面已经着手将驻美国大使险遭暗杀事件提交联合国,这一举动可能促发联合国对伊朗实施新制裁。沙特《中东日报》当天援引沙特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份声明报道:“沙特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正式请求联合国秘书长向安全理事会通报这起可憎的阴谋。”对此,伊朗对沙特发出警告:伊朗绝不会屈服任何外部压力,如果伊朗愿意,随时都可以很轻松地占领沙特。 美国方面,奥巴马政府正联合一些西方国家,要求伊朗为此事负责,游说大国同意对伊朗施加更严厉的制裁措施。 据美国《纽约时报》16日报道,美国正在敦促联合国核查人员发布有关伊朗核设施的机密情报,证明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技术。据悉,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还没有公开出示过伊朗发展核武器的证据。奥巴马政府一些高级官员还表示,正考虑禁止同伊朗中央银行的金融交易,这一提议过去一直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反对。此前,美国已经起诉了两名伊朗人,并且对伊朗革命卫队的高级成员以及一家伊朗航空公司实行了制裁。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发言人表示:“我们和美国正在商议有关的进一步行动。”他说,英国同时也正与其它国家协商惩制伊朗的更多制裁措施。 此外,欧盟也对此事表达“严正关切”,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 阿什顿的女发言人克希詹基科(Maja Kocijancic)表示:“一旦罪行确立,此案就构成违反国际法,有着重大的国际关联。”她说:“我们呼吁伊朗政府与美国司法体系全面合作。” 联合国安理会去年6月决定对伊朗实行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伊朗经济因此遭受重创。分析师认为,一旦遭受新制裁,业已陷入困境的伊朗经济无疑将雪上加霜。 “暗杀门”真相如何? 很显然,美伊双方都信誓旦旦,如果不是双方都在说谎,至少也有一方在骗人。其实,就本次刺杀沙特大使的情节看,就连美国官方、专家及媒体都持有怀疑态度。 伊朗没有“杀人”动机 不少分析人士也认为,“暗杀门”事件疑点重重,其中最大一点,就是这种做派不像是伊朗对外政策的一贯风格。伊朗的外交政策看似充满宗教狂热,实则行事谨慎,充满了成本收益的算计。这些年来,伊朗在中东扩大地区影响力,主要采取的是扶植代理人和输出意识形态的方式,而甚少采取武力入侵或恐怖暗杀手段。自二战以来,由伊朗主动挑起的战争几乎没有。尤其当前中东正发生剧变,各国关注目光集中于阿拉伯世界,而无暇顾及伊朗核问题,这种局面无疑是伊朗求之不得的。在这种节骨眼上,伊朗实在没必要引火上身,去做“刺杀外交官”这种对国家利益有害无益的事。而且其舍近求远,专门跑到美国本土去行凶,这不是故意招惹美国对付自己吗? 引外,涉案的伊朗裔美国人阿巴布希是一个过去几年生意屡屡失败、婚姻又破裂的汽车经销商,他的朋友都称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窝囊废”,连美国官员也坦言,用他搞谋杀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美国挑事可能性大 真相只有一个,但真相是什么恐怕始终难以澄清,至少在短期内是个“罗生门式”事件。从历史角度看,美国近几十年曾频频用混淆是非的办法,对外发动武力行动。众所周知的例证是:美国借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但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个谎言。 从阿巴布希找的杀手看,墨西哥毒枭的确心狠手辣且势力庞大,其头目被警方披露曾下令杀害1500人,找他们搞暗杀符合逻辑。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去年墨西哥警方逮捕的大毒枭利亚雷亚尔年收入高达400亿美元,足见该集团收入有多可观,怎么可能为了区区150万美元去卖命?这就不由让人怀疑阿巴布希是如何与那位“线人”联系上的?有人怀疑美方“钓鱼执法”,更有人怀疑美国籍的阿巴布希也可能是美国对付伊朗的一个牺牲品。 面对伊朗这个眼中钉,美国一直在寻机对其妖魔化。此前美国等西方大国大肆渲染伊朗核威胁,并借此对伊朗不断加大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力度。而这次美国又给伊朗扣上了“行刺沙特外交官”的罪名。并依据这些令人难以信服的指控,美国对伊朗大举讨伐。按理说,即使暗杀事件确有其事,应该愤怒并采取行动的应是沙特政府。但迄今尚未见沙特采取过头行动,美国却闹得最欢。美国不仅大肆宣扬此事(由司法部长亲自宣布此事),而且还马上付诸行动。1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马汉航空公司实施制裁;13日,再次放话要对伊朗中央银行发起“进一步制裁”。同日,奥巴马宣称将对伊朗采取最严厉制裁,并动员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伊朗,以让它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利、叙之后又瞄上伊朗 美国如此起劲地谴责和制裁伊朗,替沙特出头,实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抓住暗杀事件不放,有着诸多深层考虑。简单说,就是刻意转移“中东波”的方向和阿拉伯民众关注重点,以自己的方式重塑未来中东秩序。2011年初开始的阿拉伯政局动荡潮,本质上是一场民众反抗当权者的民主、民生革命,但由于民众抗议矛头所指,大多是亲美阿拉伯国家(如突尼斯、埃及),因此这极大动摇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柱,使美国在中东影响力呈现日趋下降态势。如果这场中东波蔓延并危及沙特等海湾国家,西方将面临“不能承受之重”。 为将危机变为转机,美国等西方国家力图浑水摸鱼,将民众抗议矛头和国际关注重点,转向西方不喜欢的“刺头国家”借力打力,使中东未来格局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其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在今年3月军事打击利比亚,实质是一场攫取利比亚石油资源的新殖民战争。它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中东波”的进步性质。 而随着利比亚战事接近尾声,西方又瞄上了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但这一企图遭到中国和俄罗斯否决,而使西方在对付叙利亚问题上无计可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又开始炒作“伊朗暗杀门”,欲将遏制伊朗问题重新纳入民众视野。 总体看,美国对待中东激进国家的做法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它就像半夜行窃的小偷一样,总是试图逐个去推每个房间的大门,只要能推开,便设法挤进去洗劫一番。其已经在利比亚得手,在叙利亚失手,这次则瞄上了伊朗。但考虑到目前伊朗政局稳定,地缘优势突出,而美国正处在战略收缩期,此前应对伊朗已黔驴技穷,因此再次碰壁恐不可避免。(综合解放日报 新华网 中新网 大众日报 环球时报等相关报道)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5-7-6 09:50 , Processed in 0.0828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