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产] 【建设者】王湛——当钢结构遇上直爽学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03: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湛的祖籍在广东湛江,却生于、长于北国冰城。北方人豪爽耿直的特质加上南方人务实精干的秉性,赋予了王湛一种直爽洒脱的学者气质。在科研难题面前从不低头的他面对镜头却有些“露怯”,直言不讳自己有些“发怵”,颇有股“不设防”的真实和可爱。
    话题从王湛的两次举家迁徙开始谈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给南方沿海城市面貌带来的变化,强烈冲击着这位土木工程师的学术梦想和实干神经。为了与梦想离得更近些,他先是挥别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哈尔滨,南下汕头大学任教。十一年后,他再次举家迁至广州华园,为的还是让梦想成长的土壤更加肥沃。眼下,即将卸任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等行政职务的他并没有感到失落和恋恋不舍,反而有种释然和平和:“我总在反省自己,事情太多了,哪儿样都没做好。卸任以后就专心干点儿我感兴趣、能干好的事儿。”
    而那些让王湛念念不忘、甚至是痴迷沉醉的事儿,就是踏踏实实做钢结构研究和兢兢业业教书育人。

“最近这十年里,我们就和这个‘点’儿过不去了。”

    一个城市的建筑往往会成为她的性格标签。走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广州大道上,一股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气息扑面而来。站在身段婀娜的广州新电视塔塔顶上,仿佛手可擎天,羊城美景如巨画般在脚底铺开。人们在惊艳的同时,也赞叹着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的高超技艺胜过天工。
    然而,对于王湛这样的土木工程师来说,要做到巧夺天工,仅仅依靠感觉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建筑结构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推理和精密的计算。时下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钢结构框架,而为了达到设计要求,像广州“小蛮腰”这样的超高层建筑,更多的是采用组合结构,即在空的钢管中浇筑混凝土。如何把两种材质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使它们的组合效应达到最佳效果,结构节点的受力性能就能为首当其冲的学术难题。这道题目的“难啃”,一是在于工程结构千变万化,导致影响节点特性的因素太多,参数变化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二是在于研究对象并不是既有结构,而是那些尚在图纸上翘首等待工程师们去完成的设计图样。
王湛指导学生在比赛中获奖

    更为棘手的是,节点性能在工程界里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可以说是建筑基础的“基础”。而关于节点的特性描述,目前在整个业界尚无定论。“当初有学生问我这个研究是不是太难了?我说,是难啊,不难要我们做什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乐趣。人生太短了,能做的事太少了,发现这事儿能做就做下去嘛!”王湛说完爽朗地笑起来。
    慨叹人生短暂的王湛在科研课题上投入的时间却是十分慷慨。最近十年里,他的研究团队都在跟这个点“过不去”。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王湛说他们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在不远的将来必会形成规范,用于工程实践中的结构分析。
    对于名利,王湛视之淡然。“我们土木工程师是不可能一夜成名的。如果想一夜就能成名,那一定是把房子盖塌了。”他幽默地半开玩笑说。

“和学生在一起,我感觉最放松,最快乐,最有自信。”

    站在讲台上的王湛谈吐风趣,神采飞扬。《钢结构》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王湛从冰城一路讲到了花城,二十七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为了保证这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能够与时俱进,王湛有自己的“诀窍”。每逢出差或旅行,他都会随身携带一台性能很好的相机,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只是他拍摄的相片和视频里,不见旖旎美景,不见绝妙风光,却都是各式各样的建筑结构。他最大的想法,就是把在外面用影像记录的建筑世界连同获取的学科新技术、新进展都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因此,他的课总是能带给学生新的体验和收获。
    “分享”是王湛的一个重要的为师心得和教学理念。王湛认为,师者既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和学生“同甘共苦”,在科学研究的路途中分享他们的烦恼和喜悦。师生间少了拘束多了沟通,才能把学生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经常与冷冰冰的线条和钢筋打交道的他有一个温暖的习惯,就是不管学习问题还是生活想法,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同他交流。有一次学生做三维建模,连续多日不得其法,终于某天半夜做出来,高兴地急忙打电话给王湛,得知消息的他同样兴奋不已,有些“忘形”的师徒二人当即决定到大排档里吃顿“大餐”。
王湛摄影的迪拜塔

    现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的何嘉年在他大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对背着电脑包、骑自行车上课的王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操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话的老师,“嗓门儿很大”,一下子就把整个土木发展的来龙去脉阐释得清清楚楚。从那时起,学识广博、豪爽正直的王湛就成了何嘉年心中的榜样。从汕大的本科到硕士,再到华园博士、博士后,何嘉年一路追随王湛。“王老师的活力很大,很容易感染到我们。我的很多问题都乐意和他分享,而他总会站在我的角度给出中肯的建议。我常跟别人说,我家里有个好妈妈,出来很幸运的是碰到一个好导师。”何嘉年动情地说。
    “和学生在一起,我感觉最放松,最快乐,最有自信。年轻人有活力,有创造性。在结构分析里,组合结构有种特殊效应,就是1+1>2。而在科研和教学中,我们的经验加上年轻人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的‘快乐组合’。”王湛笑着说。

    从北国到南疆,闯北走南的王湛有过很多次机会可以走出“象牙塔”去体验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然而,他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王湛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继续把研究做下去,只要能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述各种建筑结构,只要能和学生在一起,他就觉得满足。所以,快乐和幸福,对他而言,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文/苌伟 党委宣传部 视频/王功敏 党委宣传部 推荐单位/土木与交通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5-16 02:59 , Processed in 0.0399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